这十几年,古墨的收藏开始被人们所重视,在很多古玩店、地摊上经常能见到一些古墨,里面也不乏伪品,但是相对瓷器、钱币、古玉等藏品,古墨算是比较偏的冷门,收藏的人相对比较少。所以目前仿品不算太多,除了一些所谓的御制墨、贡墨这样的珍品之外,普通墨还是极少有仿品的。
对于古墨的辨别新老,基本上可以从重量、质地、纹饰和表面皲裂来判断。首先新墨的重量比老墨重,油烟墨比松烟墨重,这是因为老墨在长期的氧化过程中会逐渐失胶,越老重量越轻。这就要求我们对于墨的轻重要有一个判断力,上手的细微重量变化要有一个较为直观的辨别。
真品上品古墨的质地细腻,手感滑爽,没有棕眼,颜色乌黑发亮而不浮躁。而新墨由于材质跟老墨不一样,是无法达到古墨的亮泽温润,新墨多为乌而不亮或者亮而不乌。古墨密度高,质地细腻,所以断面呈玻璃断面的贝壳状,又十分接近固体沥青,仿品目前是无法做出这种效果。
古墨的纹饰是判断一件古墨年代的重要依据,一般古墨上都会留下年款和名款,所以不难知道古墨的年代。一般制墨的模具都会使用几十年上百年,所以目前一些制墨老字号也会有清代的模具现在还在使用,这种情况下,就要看线条的清晰度和深浅来判断新老,一般清代留下来的模具现在都已经磨损严重,所以都会出现图案不清晰的情况。
古墨一般都有一个比较常见的现象,那就是皲裂。由于制墨的主要原料有动物质胶,在长时间的存放过程中,都会出现程度不同表面皲裂。年代越老,皲裂越深,甚至会深入墨体,进而导致断裂。真古墨的皲裂缝隙均匀,宽度变化不大,深浅差不多;而仿品含胶多,人为制作皲裂则深浅不一,宽窄变化大,能明显看得出胶性。
明清时期的珍品名墨,基本上都会在墨锭外面罩上一层黑漆,俗称“漆衣”。漆衣盛行于明代万历年间,也就是明代制墨名家程君房、方于鲁制墨的鼎盛时期,这种工艺一直延续到清末。漆衣由于年代久远,都会产生表面细小的裂纹,横向展开,俗称“蛇皮纹”。真品的蛇皮纹只裂不断,而仿品的漆衣没有蛇皮纹,或者蛇皮纹有断裂。真品的古墨质地细腻,黑色纯正无杂色,而仿品则质地较粗,颜色不纯,为黑灰色,一般在断口处能判断。
明请古墨目前是文房收藏者的重点收藏对象,尤其是明清时期的名家制墨。明代开始,徽墨就开始扬名海内,明代的制墨名家有程君房、方于鲁和罗小华,他们的制墨达到了“坚如石、纹如犀、黑如漆”的境界,到了清代也会有人借其名仿制,但都达不到那种境界。目前这几人的传世墨锭极其稀有,只有故宫旧藏有一块为真品,其他的都存在争议。
而清代的制墨大家则有曹素功、汪近圣、汪节庵、胡开文,号称清代徽墨四大家。其中以曹素功制墨最为精美,胡开文的墨则最为普遍。除了这四大家之外,最有名的业余制墨名家就算是乾隆皇帝了。这位文玩皇帝带出了一批制墨高手,如刘墉、金农、戴震、俞樾等人,形成了清代的一个制墨高峰。
总之,收藏古墨必须多观察,多上手,多比较,不要盲目购买一些珍墨。这些珍品古墨在经过全国各地藏家几十年的不断收集,市场上只有仿品了,目前一些小名家的古墨还是能淘到的,不过在这种仿品遍天下的大环境的情况下,大家还是要谨慎。
特别声明: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。如有关于作品内容、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。